莫三比克遭逢伊代氣旋侵襲,災後,慈濟賑災團進駐勘災,舉辦大型發放,輪流接手交辦,還帶領本土志工,進行家訪關懷。讓慈善足跡遍步當地。這次賑災團,由新生代接手,每個人都有多年賑災經驗,來到非洲,也遇上不少難題。
慈濟宗教處歐美非組長 呂宗翰:「整個國家一個很大的區塊,都是在受災,一開始糧食 是要上萬戶的發,上人的理解 比我們快太多,所以他發現到說 除了糧食之外,馬上要重建的問題,所以是上人一直不斷地,促使著我們說快快快,把這個建材包,當作是糧食一樣的發放。」
三月中,伊代氣旋重創莫三比克,四月初,來自全球各地的慈濟志工,挺進災區。
這一群,平均年齡37歲的慈濟志工,靠著過去的賑災經驗,邊做邊摸索。
沒想到;光是採買就出現第一道難題。
慈濟宗教處組員 何郁郁:「廠商調貨 其實我們非常大量,其他NGO 其實有在採買工具,就是有訂數量的困難度,常常都是來了 才發現東西有少,但是就是每天都在努力地在籌貨,籌到足夠的數量,讓隔一天能夠順利發放。」
來到陌生國度,人生地不熟,採購聯繫頻頻碰壁,更別說是大型發放,才發現國際語言,在這未必吃得開。
慈濟宗教處組員 張佑平:「因為這邊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,但是其實對於本土的志工,他們雖然是從馬布多上來,但他們當地的本土話,跟我們現在所在地索法拉省,災區這邊的本土話是不一樣的,所以就算是本土志工來,他們也要透過翻譯,才能夠跟這邊當地的人民,才有辦法溝通。」
全方位部署,擊破各個挑戰,還有這對夫妻檔,2018年墨西哥地震後,只要國際賑災,兩夫妻專跑在第一線,相互補位。
台灣慈濟志工 林維揚:「一開始會不習慣,後來習慣了 特別是看到這些,真的很需要幫助的人,你就會一直去想說,我們該怎麼更快速地,把這些資源,這些東西送到他們手上。」
台灣慈濟志工 蔡雅純:「我們在這樣,每一次的賑災過程中,其實我覺得我們不是付出,而真的是 我們自己學到更多,就很期待發揮自己生命的良能,可以遇到這麼好的團隊,一起做這些事情,真的是我們求不得的,好因緣跟好福報。」
為了加快賑災速度,志工每天一早,各奔東西,不論物資採買、發放,受災戶勘查,還有校園勘災,晚上再開會討論,共同生活兩個多月,吃喝住睡全在一起。
忙到沒時間打理自己,也讓辦公室搖身一變,成了理髮廳。
莫三比克志工 蘇柏嘉:「(為什麼不想到外面去理),因為他們有問過 (理)一顆頭,都要莫幣1000元(台幣500),(這個貴 所以就把這個錢也省下來),對啊。」
南非慈濟志工 黃騰韋:「(你有常幫人家裡頭髮嗎) 沒有耶,(今天第一次嗎) 沒有啦 第三次,(其他人也是他剪的),(真的喔 沒人跟你抱怨),沒有 因為我覺得大家就將就吧。」
兩個多月時間,進出災區,不計其數,志工發放建材包,讓災民在短時間內重建,也向政府承諾,援助30間受災學校,三萬三千多位學生,都能領到文具包,只是每一場發放現場,總會讓人見到揪心的這一幕。
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特助 陳祖淞:「這枝鉛筆 是他們在身上,唯一剩下的一個鉛筆,但是他們卻非常地珍惜,可以看到在災後 他們非常需要,不管是鉛筆 還是原子筆,或甚至是背包 來幫助他們,讓他們有更好的教育環境。」
這分感動,激勵大家的善心,慈濟志工不僅照相記錄,也善用社群媒體,讓更多人見證感動的一刻。
南非慈濟志工 蔡凱帆:「就是把我所看到的一切真實的,莫三比克在這邊所發生的事情,把最真實的拍出來跟大家分享,伊代風災之後,造成這邊怎樣的傷害,慈濟志工跟全世界各個慈善團體,在這邊做了什麼事情。」
這群年輕人,正用他們的方式,讓世界把焦點,聚焦在莫三比克。有了來自全球的愛心,受災民眾,也有勇氣突破逆境。
呂思萱 鄧應忠 莫三比克報導 下載影片檔